杏彩体育专注外加热回转窑、三炭(炭、炭黑、活性炭)设备以及大型回转窑制作
语言选择:繁體中文   ENGLISH
您的位置:首页 > 案例

杏彩体育:云南建水西庄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细节: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坚持发挥生态优势、突出旅游特色,以点带线、串线成面,着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村庄基础大改善、面貌大变样,带动群众收入大提升、精神大提振,努力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西庄镇立足旅游小镇实际和“一湖两城”政策机遇,坚定不移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将乡村旅游和群众增收作为重中之重,着力规划、定位和支撑“三位一体”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激发资源优势,带动群众致富。坚持城乡融合规划全域旅游。借助建水古城稳定的客源市场,将乡村旅游纳入“一环两廊三核六区”的全域旅游布局,以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为根、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业、以田园风光为韵,以耕读传家的农耕文明为魂,建设农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最美乡愁目的地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杆。

  坚持“因地制宜”定位全域旅游。挖掘双龙桥组团、乡会桥田园风光组团、团山古民居组团等乡村旅游资源,发挥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挖掘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生态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采摘品尝、民俗体验等独具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挖掘位置偏远、游客稀少的山区村独有资源,引导农户规模化发展生态种养殖业。

  坚持“项目引领”支撑全域旅游。始终把项目作为“主引擎”,以大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先后完成投资1.22亿元的“拯救老屋”,文物保护修缮项目、投资5900余万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投资1300万元的泸江河健康步道建设、投资1000万元的泸江河流域新房片区治理项目、投资5148万元的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着力带动各村委会搭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形成了优势互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

  西庄镇将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同步设计、同步安排、同步实施,统筹制定农村规划编制和旅游发展规划,确保全过程深度融合发展。

  将“景区标准”植入基础建设全过程。始终坚持精品意识,统筹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委会,从规划启动到项目实施,从道路建设到水体整治,从公共服务到配套设施,全方位植入旅游元素,努力建设精品示范工程。

  将“旅游产品”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依托团山村妇女之家,组建“巧媳妇”编织协会,编制草墩、草垫、果篮等手工艺旅游商品在景区销售,同时也向外接订单,实现“农户(妇女)+协会+销售”的模式。支持鼓励群众参与乡村旅游住宿、餐饮等经营服务或劳务服务,通过精心包装和市场运作,实现家园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户变商户。

  将“民风民俗”植入村庄建设全过程。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原则,大力实施拆违拆临、棚户区改造,融合本地文化元素和资源特色,打造有格调、有品位、有特色的古民居风貌,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着力乡村文化建设,突出旅游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

  为破解乡村旅游前期投入大、自主发展档次低等难题,西庄镇探索采取“政府+国有公司+社会资本+农户”模式,建立健全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规划引领、丰富业态。在乡村规划中植入乡愁美食、乡愁集市、乡愁书院等业态,促进产业融合,打造“乡愁西庄”特色旅游品牌,并立足“一村一品”产业思路,根据特色环境艺术,以“文保+生态”打造古桥新韵、“田园+项目”打造诗意田园、“建筑+旅游”打造梦幻民居,塑造了“古韵双龙桥”“田园新房”“云上团山”等特色文化名片,形成了“串珠成带,珠明带靓”的精品特色乡村旅游带。

  政府搭台、人才参与。借助省州“干部规划家乡”现场推进会的召开,在新房村建设乡愁记忆馆,创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对乡会桥火车站周边基础设施和环境进行提升,乡土拔尖人才余柳希在新房创立了涵盖乡会田园餐厅、畅园、楸野客栈、故山秋咖啡店4个新业态服务项目的乡会艺术空间,打造一个集民宿餐饮、亲子体验、茶馆咖啡等为一体的小型田园综合体。帮助就业群众实现工资收入80余万元,每年帮助新房村集体增收4.5万元。

  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加大乡村旅游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规范有序进入,陆续丰富房车营地、六禾园、新房拾菌、和煦小院、田记柴烧窑等发展业态,不断丰富和壮大乡村旅游规模,真正赋予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持久力,助推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全镇累计发展特色餐饮、民宿、客栈70余家。(马松 建水县西庄镇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