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除了欣赏陶瓷之美,通过了解古代陶瓷文化,也会对中华文化有更深一步地体会。最近一期的行知读书会上,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冯泽洲做客读书会,与现场观众一起,揭开“中国古陶瓷的秘密”。
什么是陶、什么是瓷?唐三彩是陶器还是瓷器?基于其对于中国古陶瓷的研究和鉴定经验,冯泽洲阐释了陶与瓷的区别,包括在原料、烧成温度、釉的配方等方面的差异。
冯泽洲介绍:“ 第一个陶和瓷用的原料不同,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比如良渚半坡文化中的器皿就是陶器,房子周围有什么土就拿来,用水和土调完烧就是陶器;瓷器是专门的瓷土或者瓷石,比如非常有名的江西高岭村,那里的高岭土就可以用来专门烧瓷,瓷器制作要根据地质特征找原料。第二就是烧制温度,陶器烧制温度一般在1000度以下,瓷器烧制温度普遍在1200度以上;第三个用料配方不同,瓷器基本都上釉,素胎也有,是高温的钙釉,而陶器基本不上釉。”
关于陶瓷器的制作工艺,冯泽洲介绍了泥条盘筑、轮制成型、拼接成型以及模制成型等四种成型方式,蘸釉、浇釉、刷釉三种施釉方法。史前时期,大多采用露天明火堆烧;商代以后,随着控制温度的技术不断成熟,大型窑炉被搭建起来。
他还指出了历史上不同时期重要的窑炉点位。“东汉正式出现瓷器,到后来唐代发展了‘南青北白’,即南方烧青瓷,北方烧白瓷为主,再到宋清代遍地开花,各地风格不太一样。宋代窑池分布百花齐放,河北地区的定窑和磁州窑是两个比较重要的窑口,风格影响整个北方一片窑;西北地区以陕西的耀州窑比较出名;河南地区汝窑和钧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窑,南方长江以南则是越窑和龙泉窑,这两者是青瓷审美的风格。还有就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官窑。”
古代生活中常见的陶瓷品种有哪些?在青瓷、白瓷、黑瓷、彩瓷、三彩陶器等品种中,有哪些更常见于陪葬而并非日用?冯泽洲认为,通过对陶瓷的研究,更能理解中国的陶瓷文化以及古人的生活方式。
“元代之前的陶瓷,都是以单色体系为主,青瓷、白瓷、黑瓷比较多。三彩甬类生活中不太常用,一般用于陪葬。彩瓷的审美真正从元始,中国陶瓷的生产格局变化了,审美也受到影响,追求彩色审美,单色釉的数量出现急剧下降。从古代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器物造型,包括有花盆和小炉,还有作为插花器,都是古代陶瓷类的应用法。”冯泽洲介绍道。
以陶瓷为切入,还能够探寻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贸易版图及其规模。以江南地区为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冯泽洲分别阐述了唐代以及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陶瓷贸易。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各地航船所到之处,内陆腹地重要城镇,都能找到龙泉青瓷。江南物产的输出、影响范围之广,江南地区作为举足轻重的国内水运节点、海上丝路起点,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