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线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自宋元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景德镇也因其精湛的制瓷工艺,高超的制瓷水准,独特的制瓷环境,近千年一直为皇家御用瓷器的生产窑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制瓷业更是达到了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顺治十一年(1654年) 将“御器厂”改称为“御窑厂”。尤其是唐英对景德镇陶瓷发展功不可没。唐英自雍正六年(1728年)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协理陶务,到乾隆八年(1743年)离镇,先后在景德镇呆了整整15年。他所编撰的《陶冶图说》,对景德镇瓷业在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匣、制坯、炼取青料、彩绘、施釉、装烧、洋彩、包装等作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翔实的文字资料,为景德镇的制瓷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纵观传统制瓷的窑炉发展史,景德镇历经了龙窑、马蹄窑、葫芦窑,直至明末清初的蛋形窑,蛋形窑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窑炉中最特别的当属“蛋形窑”,因其为景德镇独创,亦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由于所烧燃料为松柴故也称“柴窑”;由于火焰前进方向较平,又称“平焰式窑”或“横焰窑”。镇窑前宽而高,后低而窄,不同窑位温度不同,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1350摄氏度-1260摄氏度)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无法做到的。
1959年3月出版的,日本著者铃木巳代三所著《窑炉》一书中,间歇窑开篇第一位介绍的就是“景德镇窑”:“此为在中国第一个瓷器产地的江西景德镇过去所用,并且目前还广为应用的窑。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用来烧制瓷器的窑。”其在世界窑炉发展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随着1956年,景瓷恢复快速生产;1966年,景德镇窑全面实现以煤代柴;1976年开始用重油;直至1988年3月,由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自行设计的第一条焦化煤气隧道窑在红星瓷厂试产成功。景德镇的陶瓷烧造技艺历经了从柴窑到柴煤混烧、煤窑、煤制气隧道窑、燃油隧道窑,再到如今的电窑气窑,实现了从烧柴——烧煤——烧油——烧气的四代能源的重大技术变革。
然而,如今的景德镇仍有极少部分人,对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窑炉“柴窑”烧造技艺执着着,为那噼啪的松柴燃爆声和清净的窑火痴迷着,传承并坚守着这项最传统的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作为“景德镇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景德镇市市非物质文化人工作室”的景德镇陈家柴窑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窑主陈爱军老师自有两座传统窑炉:景德镇窑以及馒头窑。自2017年至今,专注传统柴窑,坚守纯正古法柴窑烧制工艺。即:以马尾松为燃料,采用景德镇当地原矿高岭土,提取上等原矿釉料,纯手工七十二道工序成器,经传统古法柴窑工艺烧制,料色沁入胎骨,釉水温润莹透,再现当代官窑瓷器品质。
其自主品牌「天宝陈家柴窑 ®」「佳堂小趣 ®」主要代表作为柴窑郎红、柴窑青花、柴窑釉下五彩;另有少量柴窑雕刻、颜色釉;柴胎古彩、斗彩、粉彩等,品种丰富。窑炉及作品被央视、优酷《最美中国》(第三季第一期)等多家媒体报道。
景德镇有一句俗语:“一满二烧三熄火”。它概括了传统柴窑烧成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满窑时须将不同的釉水分别码放在适合的窑位,使用火焰长、热量高、灰粉少的优质松木为燃料,完全凭把桩师傅的烧造经验和技艺,使一个个泥胎经高温焙烧后成为至精至美的瓷器。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传统柴窑所烧制的瓷器釉面温润、光泽柔和、发色沉稳,极低的成窑率和不确定性让匠人们挠头,却也让藏友们视若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