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一个共识:只有支部过硬,才能一呼百应;支部强不强,就看“领头羊”。村级党组织是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2月20日上午,省委召开全省优秀村党组织座谈会,省委韩俊与11名全省优秀村党组织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示范带动各级各部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村党组织等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红桥村位于长丰县西北部,近年来通过村集体带头“多种粮、种好粮”,实现了集体强、群众富。针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以“早餐会”代替日常考勤,定期组织村“两委”班子、生产队长、党员和村民代表到省内外开阔视野、学习经验;抢抓“三变”改革机遇,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引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金丰公社”,对5700多亩耕地进行“耕、种、防、收、售”全托管。同时,与荃银高科、北大荒、迎驾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推进市场经营,订单生产。2023年村集体自主种粮11000 多亩,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收益超过200万元。
戴尧村位于蒙城县的西北部,曾经以烧窑为生,老百姓没有致富门路,被列为贫困村。近年来,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带领班子同谋事,吸引人才齐干事,群众参与共议事;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的做法,盘活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文旅融合带动群众增收;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培育文明乡风,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实现从落后村到先进村的转变,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张村2014年借着脱贫攻坚的春风,村“两委”定下了“三年村出列、六年户脱贫、九年促振兴”的目标,通过强支部筑堡垒、育先锋强本领、聚合力添动力,吹响干事创业“新号角”,党员干部群众齐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土地赋能,将盐碱地改成了“优质田”,贫瘠地种出了“高产粮”,闲置地蹚出了“致富路”,交出产业振兴“新答卷”;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做优葡萄“金字招牌”,延长增收链条,打造“流量热点”,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吴寨居以前是国家级贫困村,2014年开始由省财政厅实施“双包帮扶”,连续派出三任驻村工作队,一任接着一任干。驻村工作队始终将防止脱贫群众返贫作为首要任务,坚决防止返贫致贫、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注重实施项目带动,筑牢脱贫成果防护墙;推进小麦、玉米秸秆、草莓园、番茄园等资源利用,培育电商产业,培养“花菇大爷”等网红线上带货等,铺就产业发展致富路;依靠土地租金提高带动农民收入,开展“村晚”、非遗等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倾心为民谋利。如今,吴寨居已经发展成为“百万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1.4万元。
三星村地处阜阳市南部,近年来抢抓政策机遇,结合村情实际,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4年不足3000元增长至2023年的568.5万元,走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村集体资产增值的发展之路。通过统购统销,发展订单农业,村集体与酒用小麦供应商签订合作供销合同,建设生产基地,采取“农户+合作社”模式种植优质小麦、玉米、花生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青贮产业,养殖肉牛,实现农作物秸秆“过腹”生金,变废为宝,做强肉牛产业;建立“干部包项目”制度,制定包保管理业绩分配方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
花石乡大湾村位于国家级天马自然保护区脚下,曾是金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近年来,村里按照“党建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紧抓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机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实施“党建+产业”,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发展蜜蜂养殖、红薯和南瓜种植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举办文旅活动,支持农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小院和旅游民宿等,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做好产业文章;通过挖掘大湾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实施“两个替代”和“增园添绿”工程,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出了一条“山上种养、家中迎客、产旅融合”的振兴发展大湾模式。
七房村素有“中华蟹苗第一村”美誉。近年来,村“两委”带动村民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实施“党员带富”工程,每年举办蟹苗节等,精耕细作做强蟹苗产业;组织党员和大户成立蟹苗养殖合作社,实行管理、采购、生产、品牌、销售、受益“六统一”,实现了“一降三提升”(成本降低、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价格提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党员致富能手成立“红色帮帮团”,强户带大户、大户带小户,走出了一条以党员带动产业、以产业联系农户的“共富路径”,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村从事蟹苗培育农户达738户,占农户总数的 95%。
花园村地处宣州区西郊,近年来把党组织建设摆在首位,通过打造过硬村党组织、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发挥党员队伍作用,锻造强村富民“主心骨”;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做优生鲜配送等特色经营,开展酒店业务加盟合作,盘活资产资源,推行普惠与重点相结合的分红方式,将集体资产由名义上的“大家共有”变为实际上的“人人持有”,通过股份分红让村民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879.8万元(含村办企业),经营收益496.8万元,村级资产2.1亿元。
霄坑村位于九华山西脉的高山峡谷中,森林覆盖率达96%,村里通过念好“培根、塑形、铸魂”六字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村民日子越过越好。聚力“培根”,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抓实“塑形”,精心建设乡村、扮靓村庄,持续积累和释放“花园”村庄的旅游价值;悉心“铸魂”,厚植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通过传承红色文化、涵养诚信文化、弘扬农耕文化等,让“畅游地”变“常游地”。村集体通过注册公司推出“入峡谷猎奇、赏茶园风光、购霄坑绿茶、品农家菜肴、住农家民居”旅游线余万元。
近年来,村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用好“三会一课”这一传家宝,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村党委通过组织生活打开党员干部心结,向“三会一课”要凝聚力战斗力,十九年坚持不懈“真落实”;注重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和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开展“三会一课”,力求一次党组织会议能够解决1-2个具体问题,一堂党课能够讲清一个道理、说服一帮人,让“三会一课”成为党员群众参与决策、进行监督的大舞台;注重因时而宜,不断丰富“三会一课”内容,灵活创新“三会一课”形式,让“三会一课”开展得既有“力度”也有“温度”。2023年,全村固定资产1.8亿元、经营性资产64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实现19年“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矛盾不上交”。
大茂位于新安江畔,曾是县里有名的“问题村”。2019年,村里开始试点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建强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倒逼社区党员干部抓学习、搞发展、办实事,将班子拧成一股绳、资源整合一盘棋、群众跟上一条心;利用信用评级,做好金融信贷服务,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信用徽姑娘”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信用金品牌;推广信用积分换物,制定“信用版”村规民约,创新户主会、驻村夜访等做法,将“小信用”立起来,撬动乡村“大治理”。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群众收入五年实现了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