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专注外加热回转窑、三炭(炭、炭黑、活性炭)设备以及大型回转窑制作
语言选择:繁體中文   ENGLISH
您的位置:首页 > 案例

杏彩体育:文化妫川·延庆故事丨烧窑峪村有历史

细节:

  烧窑峪是个小山村。成村何时,村民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山西大槐树,一说成村于辽代,是鞑靼人的后裔。说此话的老人很严肃,而且还能说出传说故事,看架势,若在一起开研讨会,非争个面红耳赤。

  辽代,萧太后在这一带多有活动,遥遥东望有缙云山,那里寺院的香火很旺。不过,此地偏僻,并非名山,不能与之相比。明初,延庆荒无人烟,荆棘遍地,虎狼成群。这一带确实有山西流民一说。明初北京有过多次移民,如永乐三年(1405年)迁徙山西民万户充实北京。几次大规模移民,增加了北京人口。延庆频遭涂炭,为移民重点。境内据说曾有一株大榆树,故土难离,不知是否引发了移民的思乡之情,于是停止了脚步,住下来,称此地为大榆树屯、大榆树乡,至今称大榆树镇。相距不远的烧窑峪也会有山西移民的可能。

  永乐皇帝朱棣就是看到此景,才设立永宁县,当时只辖5个屯堡:终食屯、团山屯、顺风屯、米粮屯、花园屯,都距烧窑峪不远,其中团山屯最近,仅10里路。很难想象,一片荆棘之地,会独存一个烧窑峪有人烟,逃出皇帝的视野。

  明代,北方民族不断强大,先是瓦剌,后是鞑靼,威胁日益严重。明朝实行了阻隔式防御策略,建立大批屯堡,分为军屯和民屯。明嘉靖《隆庆志》中,列举了众多的屯堡,并未出现烧窑峪的名字,接着建起了长城,拱卫皇城,守护皇陵。那么雄伟的明长城,还觉阻挡不住北方的铁蹄,又在延庆北面的各个山口,建起了边墙、烟墩,“南北山峪隘口,可通人马处,悉用砖石砌塞,山峰嵯峨可以瞭望者,各置烟墩”。这些位置极为险要,派兵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旦来敌势众,“则举火以相告,昼则燔燧,夜则举烽”,通过信号报警,调集兵马,可谓密不透风。

  防御不断细化,烧窑峪的名字才渐渐出现在志书当中。明万历《永宁县志》出现了:“烧囗峪,城北三十里”。“囗”字是什么,只能猜测。至清光绪《延庆州志》中则明确说明了“烧窑峪在永宁北三十里”。之中并没说曾经烧过什么,而笼统说成“窑”。窑里为何物?“附旧卫”中记有:“烧窑峪口,距州三十里,通赤城县,路狭,无防守”。烧窑峪村就在山脚下,北面有一条通往赤城的小路,但要翻过太安山,路极窄,想过重兵很困难。好走的山口,早已建起了屯堡、边墙,如此不好走的山口也不放过?

  “附旧志两卫屯堡”中,还记述了附近周边的情况:“烧窑峪屯在卫西北二十里”,还有太百老屯、白草凹、二铺、小堡子、常家营、罗家台,“以上七堡系军堡,旧属永宁卫”。此时才知,类似那样的小路也不忽视,惟恐敌人进入。因了这个山口,烧窑峪才列为军堡,并于山顶建起边墙和烟墩,加强防备。《延庆州志》反复提到旧志,延庆影响大的志书有清康熙年编纂的,还有明嘉靖及万历年间编纂的。照此说来,烧窑峪村应建于明永乐之后,清代之前。

  有幸的是,于清末编纂的《延庆州乡土志》查到一段记述:嘉靖年间,北方鞑靼人屡屡侵扰,至三十一年(1552年),有了转机,游牧民族受盟归降了千余口人,搬到四海冶、周四沟、永宁卫、靖安堡几个地方定居生活。最初,牧民还保持原有的“驻牧”生活方式,国家每月给粮,每岁给赏,换来了“边患始靖”,与当地人共住了30多年。永宁卫当时管着这一带的军事防卫,虽未特指烧窑峪,却也相距不远。

  到了万历十八年(1590年),这些牧民出现反复,重归北方,又成边患。经过一番争斗,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才陆续来到这里。这次有“男妇百七十余”人,分布在永宁城北黄峪口、烧窑峪、白草凹、古城等处寓居,粗略分开,每处也有三四十人。至此,烧窑峪才有了村落,并与北方民族共居。游牧民族在边境上,长年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已接受了农耕文化,他们的“语言俗尚略相彷佛”,难以区分了。

  烧窑峪或许因为地理位置,又是通往赤城的要道,由军事戍守而形成村落?总之,烧窑峪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重要之地。读到此处,不禁欣喜,一个小山村涵盖了一段历史,而且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见证;又有感叹,这些边墙、烟墩、长城,阻挡的只是一时的脚步,却挡不住人心的向背,民族的融合。

  作者简介:高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中国艺术档案学会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专委会副会长、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出版有专著及散文、报告文学、传记等著作10余部。专著获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项目支持,并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由本人直播30余次。多次作为嘉宾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学作品获冰心散文奖等奖项约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