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意义非凡。即日起,省级非遗品牌张新发组织“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活动,走进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深入了解非遗的过去、现在,关注非遗文化的未来,助力这些文化都活起来。
铜官窑始于初唐,胜于中晚唐,是中国釉下彩的第一个里程碑。曾经的这里,乌篷船满载各色瓷器日夜不停地往来于湘江之上,一展陶瓷的黄金盛世。
近日,张新发“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栏目组来到铜官窑老街,与铜官窑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嘉豪一同品味千百年来火焰和泥土淬炼的故事。
在铜官窑的深巷里有一间两层结构的小楼,门外牌匾“泥人刘”三个字格外醒目。院内不时传来窸窸窣窣打磨器皿的声音,好似为我们诉说着铜官窑流传千年的陶瓷故事。
走进屋内,一双手不停地揉捏、塑造、雕刻……随后,一只活灵活现的泥人雏形就跃然而生,这就是“泥人刘”家族世代传承的手艺,到刘嘉豪这一代是了。
柴烧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不上釉、柴灰自然生釉、坯体火痕变化明显,每一件产品独一无二,不可复制。铜官柴烧作品从选料到烧制经历十几道工序,细微之处见功力。
这与百年非遗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非遗有筛、选、煮、晒、拣、烘、洗、撩、凉、卤、发、焖、刷、滚、切、分、挑、点、晾等61道工序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份非遗技艺都是工序复杂,需精心打磨而成。
刘嘉豪说,柴窑烧制用木料,与气窑不一样的是,木材在半干的状态下,有一些油脂,油脂会迅速燃烧,火焰大,燃烧持续时间不久,草木灰烧化后就是原始的釉面,柴窑经过长时间的烧制,让木材灰烬飘落在窑内胚体不同位置,通过厚薄的不同,燃烧时细微的温度差别,陶土本身含铁量,形成各种各样的颜色。
“柴窑烧制比气窑的烧制更复杂,是一种很传统的工艺,主要看控火的师傅对火焰的认识,怎样控制窑炉中的温度,所以烧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刘嘉豪出生于陶瓷世家,在铜官窑长大的他对泥塑耳濡目染,对探索泥塑工艺充满了渴望。“小时候父母在外地从事陶瓷工艺品制作出口工作,楼下就是陶瓷作坊,童年最好的玩具就是陶瓷工艺品。”
父亲坚持传承古法技艺,而刘嘉豪则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带来了新的审美和改变,并采取对接互联网和符合时代的传播方式,推广铜官窑烧制技艺,并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刘嘉豪说:“传承有很多种方式,非遗要融入生活,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就应该把新时代的想法融入到传统中去,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这样才能让经典薪火相传。”
他创办了“铜官柴烧”,拥有了属于自己品牌,并在工作室自建小柴窑,开窑点火,传承铜官窑烧制技艺。
对于非遗的传承,在老一辈看来就是“手艺在手,吃喝不愁”,但在刘嘉豪自己看来,传承有新的形式,用自己的手艺做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是传承的意义。
为了让铜官窑被更多人熟知,刘嘉豪定期会举办押窑、陶艺雅集、研学等活动将铜官窑独有的文化魅力传播给大众,很受中小学生和亲子家庭的欢迎。
这与百年非遗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非遗一样,通过传承人的保护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民众可以购买和使用非遗文化产品,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