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陶产业蓬勃发展的30年,既是中国充当世界经济引擎高速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建陶设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技术被封锁到突破重重阻碍,自强不息、逆势高飞的30年。
而在这其中,作为建陶生产线的“心脏”——中国窑炉设备的30年发展历程更是可谓波澜壮阔,从原始化的土窑生产,到工业化大生产中完全依赖进口窑炉;从依赖学习、模仿与技术引进不断提高窑炉国产化水平,到国产窑炉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再到今天中国窑炉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5%、发展中国家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中国窑炉在全球舞台的竞技中展现的是中国陶瓷人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
▲ 2002年9月,科达窑炉生产线正式出口越南胡志明市的宏历陶瓷厂(现为越南百成陶瓷厂),这既是中国第一条出口的窑炉设备,也是中国第一个出口的建陶整线工程项目,标志着“中国制式”正式拉开了搏击海外市场的大幕。
改革开放前,国内陶瓷企业数量少、行业水平低,建陶生产厂家的窑炉设备绝大多都是国产设备,仅有极少量设备通过特殊渠道进入国内;1978年后,陶瓷行业成为了国内各行业中向海外进口设备最活跃的,中国建陶的产业化发展大幕由此徐徐拉开。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湖北黄冈、景德镇、佛山等地出现了众多专业窑炉公司,湖北黄冈的窑炉制造业和华夏窑炉工业公司就在这一时期创建,并在此后30多年里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从此以后,就地砌筑窑炉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窑炉由传统的固定设备进化成可移动任由安装拆迁的设备,设备安装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3-1995年的10余年间,是中国建陶行业包括窑炉在内的整线生产线大量进口的高峰期。彼时,中国建陶窑炉的进口,主要通过国家主管部门联合引进、中间商与贸易公司引进、陶企自主购买等方式实现。
90年代初,国家主管部门花费3千多万美金向意大利唯高公司购进了建陶生产线的整线设备图纸与技术,并分配到国家轻工系统的若干家重点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吸收、消化,随后国产设备的制造也得以顺利进行。
而在佛山地区,随着1983年石湾利华装饰砖厂引进意大利唯高公司彩釉砖生产线年石湾工业陶瓷厂引进日本彩釉马赛克自动化生产线年佛山石湾美术陶瓷厂从日本引进琉璃瓦生产线年石湾陶瓷工贸公司与日本香港公司三方建成广场砖生产线……在此之后大量国产窑炉企业开始出现,产品也以仿制意大利、日本窑炉为主。
从1984年往后的短短3年内,全国进口建筑陶瓷生产线多条,来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的设备被大量引进。
伴随着窑炉的进口热潮,1992-1993年期间,佛山地区掀起了对进口窑炉及成功投产的国产窑炉进行仿制的潮流,窑炉国产化的进程开始加速。
随着窑炉国产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建陶产业窑炉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得以被彻底打破,海外窑炉企业也拉开了到中国投资建厂的序幕。
1993年,佛山市贝恩特先锋陶瓷机械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首家由意大利著名陶瓷机械制造商投资兴建的专业陶瓷机械制造厂,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陶瓷机械制造业在意大利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同年,佛山萨克米机械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陶瓷机械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和配件销售,并于2000年开始生产陶瓷压砖机和窑炉。
随着90年代初国家工主管部门引进意大利唯高公司整线设备图纸与技术学习与吸收进程的加快,到1995年,在河北唐山轻工机械厂、湖南襄樊建材机械厂、江苏宜兴建材机械厂等多家国营建陶设备厂的推动下,国内建陶行业窑炉设备进入了国产化的全新时代。
“1995年可以说是进口窑炉与国产窑炉市场份额此消彼长的分水岭。”据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整线工程事业部总经理陈水福介绍,通过不断地仿制、学习、改造与提升,中国国产窑炉的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1995年之后中国窑炉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时代的到来,中国窑炉也迎来了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80年代初,以黄冈、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窑炉企业诞生,但彼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窑炉市场仍处于进口窑炉的黄金年代,国产窑炉由于起步晚、技术层次低在市场中饱受质疑,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整整10年时间里,进口窑炉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国家不断引进意大利窑炉设计图纸与市场上中国窑炉公司对进口窑炉的不断学习、仿制,中国窑炉生产制造水平不断提升,90年代初期,中国建陶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对窑炉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彼时进口窑炉虽然技术先进,但欧洲窑炉几近严苛的标准化生产与销售,往往令中国陶瓷生产企业在应用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
总体而言,欧洲窑炉拥有优良的性能,但在适应中国国情与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方面显然不如中国窑炉企业那般周全与缜密,这也为中国窑炉企业扎根本土市场,迅速扩张市场份额提供了机会。
经过80年代初诞生到90年代初这10年的学习与模仿,中国窑炉技术不断进步,在市场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这也让中国窑炉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的短短5年时间里,市场份额从20%左右迅速提升到了50%。
“急速扩张的窑炉需求,给中国窑炉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更是加速了中国窑炉技术的进步。”在陈水福看来,90年代初期,进口窑炉与国产窑炉的优点分别是,进口窑炉技术先进但不符合国情,产能相对偏低,日产量约为2000~3000平方米;而国产窑炉技术相对落后,但学习与提升速度明显,且更加贴近中国市场需求,能满足陶企多元化的需求,对陶企可以提供个性化窑炉设计方案,窑炉长度与产量将根据客户需求而定,设备后续服务也更加廉价与便利,日产量更是高达5000平方米。
陈水福坦言,90年代初期,在某个时间段内国内有近10条进口窑炉上线,但不管厂家厂房面积大小、定位高低,窑炉清一色都是内宽1.8米,长80余米的固定标准化模式,陶瓷厂家需要按照设备厂家的要求来建造厂房,给陶企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中国窑炉市场需求相对较小的年代,进口窑炉的缺点并没有被放大。而90年代初期后,以新明珠、新中源、鹰牌、金舵、冠星王等为代表的中国陶瓷企业接连诞生与壮大,在日益庞大的窑炉需求面前,进口窑炉的缺点与国产窑炉的优缺点都被无限放大,市场导向决定了国产定制化与大产量的窑炉更加适合中国市场,中国陶瓷企业相对更加愿意选择国产窑炉。国产窑炉市场份额得以节节升高,并在1995年前后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1997年,国有体制改革正式出台。在佛山,由40多家陶企组成的佛陶集团基本瓦解,在陶企转制的大潮之下,原佛陶集团大量的销售与生产高管纷纷下海创业成立陶瓷企业,佛山陶瓷乃至中国陶瓷高度市场化的新时代正式来临。
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内建陶窑炉长度发展到了200米左右,窑炉日产量达到了1~1.5万平方米。
“1997年是佛山陶瓷甚至中国陶瓷发展的分水岭,国有体制改革与窑炉国产化水平、技术的提高促成了中国建陶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知名窑炉专家管火金指出,1997年国产窑炉设备在该时期内取得了较大发展,也促成了国内建陶生产线的快速扩张。
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1997~2003年间,中国建陶行业陶瓷企业与国产窑炉相互成就、共同发展这一壮观景象的诞生。
在此期间,佛山诞生了大量时至今日仍引领行业风向的企业——宏宇、东鹏、蒙娜丽莎、欧神诺、汇亚、能强、顺成、新润成、欧雅、金牌陶瓷、大将军、兴辉、博华等知名企业便是在此期间诞生,中国陶瓷也由此进入了完全市场经济时代。
长久以来,民营企业与国企的区别之处往往在于,民营企业对成本的控制相对国企而言更加严格,随着1997年中国陶瓷行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大量的民营企业诞生,陶企对窑炉的选择更多地偏向于性价比高、符合国情的国产窑炉,这直接推动了国产窑炉企业之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窑炉企业间的技术更是在相互竞争中不断进步,各企业的市场份额也逐步扩张,毫无疑问在1997~2003年的7年间,国产窑炉进入了技术、市场提升与客户认可度提升的良性循环发展阶段。
然而,进口窑炉并没有就此坐以待毙,纷纷对设备进行了调整,但这种调整只停留在改良性阶段,并没有性地迎合中国的市场需求,因此国产窑炉市场占有率继续毫无阻力地高歌猛进。
陈水福表示,1995年之前进口窑炉大都在100米以内、产能大都为2000~3000平方米/天,1995年之后对于中国市场追求大产能的需求,进口窑炉也开始做长度为130~150米的设备,并且不少进口窑炉企业开始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直接投资建厂,同时在燃料的使用上也更加多元化,但这都难以阻挡国产窑炉市场份额的攀升,从1995年中国窑炉市场份额突破50%,到2003年前后,国产窑炉市场份额达到了70%以上,进口窑炉主导中国市场的时代一去不返。
“2002年之后国产窑炉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的绝对主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80%,中国窑炉技术不断进步,但此时意大利窑炉仍是世界技术引领者。”在窑炉知名专家管火金看来,2002年意大利萨克米公司率先涉足宽体窑技术的研发,2002~2005年期间,佛山甚至出现了部分对传统窑炉进行简单机械放大的“宽体窑”,但由于没有成功的技术支持均以失败告终,只能全部拆除。
历经8年的技术储备,2010年萨克米重新将宽体窑项目提上了日程,在其带领之下,到2012年中国窑炉企业通过不断学习与钻研,将宽体窑技术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中国窑炉也正式进入“宽体”时代。
随着2008年国家救市政策出台,2009年中国建陶行业建线年前后,国内窑炉企业大都处于“忙于出货”的局面下,大量创新能力低下的“皮包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依靠人脉关系与低廉价格赢得订单,到2010年中国窑炉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实现了90%的突破,这一年更是中国窑炉在海外市场飞速拓展市场份额的关键之年。
2012年6月,在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萨克米首次推出了内宽宽度达3.85米的宽体窑,与传统窑炉300~400米的长度相比,萨克米XXL385宽体窑炉的长度仅为170~180米,长度减少了40~50%以上,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2014年9月,意大利西蒂贝恩特集团在意大利里米尼首次展出了内宽达3.95米、可容纳4片800×800mm规格产品的宽体窑,2015年6月该设备在广州陶瓷工业展上完成了面对中国陶瓷市场的首次亮相。
2016年6月,以科达、德力泰、中窑、萨克米、西蒂贝恩特为代表的国内外建陶窑炉制造巨头纷纷推出了技术程度更高的3.85米窑炉,能耗更低、更高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成为了这些企业展示该类型窑炉共同的卖点。
当前,3.2米内宽宽体窑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地砖烧成最主流的窑炉设备,3.1与3.45米内宽宽体窑则是中国市场墙砖烧成最主流的窑炉设备。
对于窑炉宽体化未来的方向,不少窑炉公司负责人纷纷表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与材料条件下,宽体窑3.85米的内宽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窑炉内宽继续加宽,风机、棍棒、烧嘴等大量的原材料都需要升级,而目前即使是国内外最的技术条件也是难以支撑这些零配件的继续提升。
在199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下,2000年前后,中国陶瓷迎来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在东南亚地区,陶瓷产业化发展的大潮亦正式来袭。
“中国窑炉产量大,没有意大利窑炉完全标准化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