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专注外加热回转窑、三炭(炭、炭黑、活性炭)设备以及大型回转窑制作
语言选择:繁體中文   ENGLISH
您的位置:首页 > 案例

杏彩体育:2023中国水泥行业碳中和路径研究报告(附下载)

细节:

  今天分享的是储能系列深度研究报告:《 2023中国水泥行业碳中和路径研究报告 》。(报告出品方: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自 1985 年以来,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 38 年稳居世界第一,目前产量约占 世界水泥总产量的 55%左右。2014 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阶段性高点 24.8 亿吨, 2015 年-2022 年,全国水泥产量基本在 22-24 亿吨波动。但是,由于近年水泥产 品结构变化,高标号水泥使用比例增长,在水泥消费量进入平台期的同时,水 泥熟料消费量仍有小幅增加。

  受疫情和市场因素影响,2022 年全国水泥产量 21.18 亿吨,降至近十年以 来的最低值,创下自 1969 年以来最大降幅,同比降幅首次达到两位数水平。但 是人均水泥消费量约 1500 千克,依然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 220-500 千克的水泥 消费峰值。

  水泥应用领域几乎涉及 20 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房地产(40-45%)和基础 设施建设(35-40%)是水泥消费的最重要领域。其中,房地产投资与水泥消费 呈正相关关系,其对水泥消费的影响更加直接,甚至成为部分地区影响水泥消 费需求的主导因素。

  中国是水泥生产与消费大国,水泥熟料的进出口量小幅波动,存在不确定 性,目前总量较小,对碳排放影响有限。

  2017 年以前,我国一直是水泥出口远高于进口的国家,进口量一直保持在 300 万吨以下。自 2018 年以来,水泥行业实施“错峰生产”、“停窑限产”等政策 措施,造成了水泥区域性、阶段性短缺和价格高位运行,为水泥产能过剩的东 南亚国家向中国出口水泥创造了契机。

  2018 年,对于中国水泥贸易是个特殊的年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需求市 场,中国从水泥出口远高于进口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水泥进口国。2018 年进口 总量为 1363 万吨,高于出口总量 459 万吨。2020 年水泥熟料进口规模达到历史 最高峰,约占全国水泥熟料消费量的 2.1%。越南是我国水泥熟料进口数量最多 的国家,2021 年占比最高达 80.65%。

  进入 2022 年,我国水泥熟料价格持续下行,叠加海运费的大幅提高,以及 主要进口来源国越南等地,以美元结算导致双向挤压,进口熟料已经无利润空 间。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 年我国进口水泥熟料总量为 838.48 万吨,同比下 降 69.75%。

  截止到 2022 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条(注:剔除 已关停和拆除生产线 亿吨,实际熟料年产能超过 20 亿吨。从数据来看,新型干法熟料设计产能 较 2021 年略有下降,但总量依旧处于高位。

  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的区域差异较大,2022 年熟料产能利用率 61%,创近 年来新低,其中华东、中南、西南地区产能利用率在 80%左右,而西北、华北、 东北不足 50%,产能过剩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水泥生产技术自 1824 年诞生以来,历经多次变革。从最初的间歇作业的土 立窑到 1885 年的回转窑;从 1930 年德国的立波尔窑到 1950 年联邦德国洪堡公 司的悬浮预热器窑;到 1971 年日本在悬浮预热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成功窑外分解 新型干法窑。随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生产技术格局和发展 进程。目前,中国水泥行业生产线%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装备, 在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上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短期内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 能性不大。

  水泥生产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涉及 CO2,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直接排放集中在窑系统,包括能源活动排放(煤炭燃烧)和工艺过程排放(碳 酸盐分解),间接排放主要是电力消耗,此外还有少量原材料及产品运输引起 的 CO2排放。

  工艺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取决于原料类型及水泥品种。生产中所用原 材料可分为石灰质原料、粘土质原料、辅助原料三类。考虑到可比性,本研究 以熟料产量为基准计算过程碳排放。

  凡是以 CaCO3 为主要成分的原料称为石灰质原料,如石灰石、石灰质泥灰。岩、白垩。在熟料煅烧过程中,石灰质原料受热分解,生成 CaO 放出 CO2。石 灰质原料是水泥熟料中 CaO 的主要来源,是水泥生产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原料, 在生料配比中约占 80%,生产 1 吨熟料约需 1.3-1.5 吨石灰质原料。石灰石中伴 生的白云石是熟料中 MgO 的主要来源。

  以石灰石为主要原料的硅酸盐水泥熟料中 CaO 含量约为 60-70%,碳酸盐分 解公式如下:

  目前我国水泥生产用燃料以煤为主,少量柴油用于回转窑启动时的点火, 其 CO2 排放基本可以忽略。如果以燃烧 1 吨原煤排放 1.93 吨 CO2,每吨熟料煤 耗以 150-164 公斤原煤估算,生产 1 吨熟料燃料燃烧排放 CO2 约为 0.290-0.317 吨。

  水泥生产过程电力消耗造成的 CO2 排放强度取决于企业自身电力消耗水平 和电网的 CO2排放因子。2021 年 12 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的《企业温室气 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2021 年修订版)》首次对全国电网平均 排放因 子 进 行 了 更 新 , 由 0.6101tCO2/MWh (2015 年 度 值)调 整 为 0.5839tCO2/MWh,下降约 4.3%;在 2022 年 11 月的征求意见稿中给出来最新的 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 0.5810tCO2/MWh。这代表着我国风光等可再生电力的飞 速发展以及火电机组单位供电标准煤耗持续下降。水泥熟料综合电耗按照 GB 16780 标准各阶段现有企业限值进行计算(2012 年以前为 68kWh/t,2013-2020 年为 64kWh/t,2020年以后为 61kWh/t),电力 CO2排放因子采用国家发布的全 国电网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生产 1 吨水泥熟料电力消耗排放 CO2 0.035-0.042 吨。

  原材料及成品运输产生的 CO2 排放取决于运输的距离和采用的运输工具。 由于各企业情况不同,差距较大,同时相对前三项 CO2 排放量较小,占总排放 量不足 1%,在此不作具体测试与计算。

  每吨水泥熟料 CO2排放总量为:ECO2 = E过程 + E燃烧 + E间接=(0.813-0.942)吨 CO2/吨熟料。其中,工艺过 程 CO2 排放、燃料燃烧 CO2 排放、电力消耗间接 CO2 排放占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水泥协会的公开数据,2007 年-2022 年(15 年)水 泥和熟料产量及变化情况见下图

  随着水泥熟料产量的增加,我国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长。2007- 2011 年排放量由 8.24 亿吨增加至 12.83 亿吨,年均增长 13.55%,增长较快; 2011-2014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放缓,期间水泥产量增加较快,熟料产量增加 缓慢,由此可见,熟料的产量直接影响水泥行业碳排放量;2015-2020 年二氧化 碳排放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到 2020 年达到 13.79 亿吨,“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 2.71%。近两年全国水泥市场需求明显收缩,市场持续低迷叠加供给增加,以及 煤炭、石灰石等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推升成本,在量价齐跌、成本高涨的双向 挤压背景下,伴随行业效益下滑,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趋势也非常明显,根据项 目组测算 2022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 2020 年下降 13.77%。

  由行业碳排放全过程分析可知,熟料煅烧环节的碳排放占比 95%以上,主要来自碳酸盐原料在煅烧过程中分解产生的 CO2(过程排放)以及化石燃 料燃烧(燃烧排放)(见图 6)。结合行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可知,熟料消费 量变化是引起水泥行业碳排放总量变化的最大影响因素,除此之外,水泥行 业减少碳排放主要的技术路径包括:1)现有工艺设备的极致能效提升;2)基 于原料替代的低碳水泥技术;3)针对煅烧环节燃煤排放问题的燃料替代;以及 4)针对末端处置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根据水泥行业现状、技术 发展前景和市场准备等条件,这四类技术发挥主力作用的时期有所不同,近期 减排技术寄望于现有工艺设备极致能效提升改造,中远期技术突破寄希望于原 /燃料替代和 CCUS 技术。

  考虑到水泥行业是能源密集型高耗能工业行业,本研究采用基于情景分析 方法的模型,结合技术发展预测水泥行业碳中和路径。为了建立能源消费需求 模型,分析了水泥生产过程涉及的近 80 个独立和连续过程,使用涉及的重型机 械和设备,以及热量和能源。分部门能源需求和模型如下图所示

  水泥行业产量需求采用多因素拟合分析模型进行预测,并作为比较的基础, 将产量变化设为参考情景,预测能效提升技术情景、低碳水泥技术情景、燃料 替代情景下,水泥行业 2021-2060 年的碳排放量。

  基于中国水泥行业碳排放的特点,预测水泥及熟料产量是对水泥行业的碳 中和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和关键。本研究采用多因素拟合分析法预测水泥行业熟料需求量,根据预测的熟料系数得出相应水泥需求量。

  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变化对水泥产品需求会产生很大影响,主要的影响因 素包括:城镇化率、人均 GDP、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三次产业结构、固定资产 投资结构等。分析水泥熟料消费与上述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以发达国家和地 区水泥消费典型特征为借鉴,采用 AHP 法确定各因素在预测水泥熟料消费量时 的权重,建立多因素拟合分析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如下:

  2020-2035 年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快速推进的时期。预计“十四五”时期,传 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规 模和水平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第三产业比重继续呈稳步上升趋势, 到 2025 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38.2、54.8,到 2060 年调整为 4、15、81。

  综合有关机构研究,2022 年中国人口会首次出现负增长,近期到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