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窑煅烧过程中,看火工需时刻注视窑内煅烧状况的变化,准确判断窑内底火的变化,及时发现不正常窑况,并采取果断措施进行转化处理。以上的要求是烧制优质立窑熟料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但也是最难做到的。其原因有:
1.对窑内底火位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窑内底火位置的重要性应从立窑的煅烧原理说起。立窑之所以有了扩径的变化,是因为要控制立窑的边风过大现象,尽量使立窑的底火端煅烧均匀。而边风过大有两个原因:一是,立窑的边壁效应,由于料球自然堆积与立窑内壁相接处空隙率高于料球间的空隙率,另外机立窑内的物料相对窑壁始终是运动的,而相对运动物料中的空隙率要大于立窑中部相对静止物料中的空隙率,这也是土立窑与机立窑之间的区别,所以机立窑的底火从断面上看,呈弯月形是比较理想的。二是,立窑的物料在煅烧中烧成收缩的出现。由于底火位置的不同所以收缩中的熟料填充窑体的效果也就不同,底火位置过高虽然对窑体填充的效果好,但易架窑、易出现事故,底火位置过低虽然安全,但对窑体的填充效果差,易出现收缩裂缝。
2.对窑内出现的状况分析和处理方法有误。由于立窑在操作中只有理论上的理念,缺少真实数据指导生产,所以人们对窑况的分析各不相同,还出现处理方法上的不同。另外立窑本身煅烧过程就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每种处理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很难及时确定的。所以要做到及时判断及时处理,使不正确的窑况得到及时转化处理很困难。因而,机立窑的质量波动较大是可以理解的。
3.利益的驱使很难使窑况处于正常状态。由于各厂为防止懒窑操作制定了各种奖惩制度,所以卸料过快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形成卸过了再缓、稍缓了再卸的现象经常出现。通过以上的分析,机立窑在煅烧熟料的过程中,中心底火经常在较深处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给机立窑正常煅烧带来一系列弊端。其弊端有:首先,是中心底火深时边风必增加(一般不易及时判断),易形成边风过盛的现象;二是,边火难以控制、易呲火,并经常有窑口部位出现收缩裂缝易形成窑皮;三是,缓中火时必缓卸料,当压不住边火时必减风,使上火速度降低、烧成慢、产量低;四是,中部火深是造成中部熟料过烧、边部熟料欠烧的主要原因,导致熟料质量不均匀、综合性差;五是,中部底火过深时,由于底火极不稳定很容易被拉断,形成底火缺口造成二肋或三肋的呲火或喷火;六是,由于中部火深所造成的收缩裂缝的出现,窑内的边风远远大于中风,中部物料的燃烧升温速度非常之慢,致使物料在煅烧中由于温度不够或作用时间不够,而未能形成我们所需要的矿物卸出窑外,形成欠烧料的出现,使孰料中的f-CaO增加,降低熟料的应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