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1989年全国首届举办以来,历久弥新的一个比赛;是一个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和全国、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
挑战杯分为两个并列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两年举办一届。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天津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挑”!(下面就称为挑战杯啦~)
挑战杯为最具影响力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之一,参加挑战杯肯定会成为你将来考研、出国或找工作的加分项。
当然,挑战杯的意义远不只此,天大非常重视挑战杯,每年会指派专门的老师帮助学生参赛,在长达一年的参赛过程中,你能结识各个学校的风云人物,遇到众多领域的大牛,不仅你的学术能力将有大的提升,视野和胸怀也会大不一样。
此外,天津大学自1997年组队参加全国大赛,连续八届获得大奖,共获国家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5项。自1999年组队参加省级大赛,获天津市特等奖50项,一等奖61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65项,充分展现了天津大学教学科研实力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材料学院何健博士曾代表天津大学参加第15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获得全国二等奖,天津市特等奖。由何健博士,赵航远等同学完成,李晓雷教授指导的《自清洁耐高温超级隔热材料》,团队以自然界鸟巢结构灵感,以高强度耐腐蚀无机纤维为骨架,以超级隔热材料气凝胶为填充体,制备了集自清洁、耐高温、超级隔热、多种形状尺寸于一体的纤维-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以满足其在航空航天、军事工业、锻造窑炉、高温管道等多个高温隔热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材料学院何健博士主要研究氧化锆气凝胶隔热材料,在硕博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4篇(影响因子共计35.433,一区2篇,二区5篇),申请专利2项,参与项目研究3项,共作学术报告4次,其中国际报告2次。
齐宁,2014级求是学部本科生。大学期间发表3篇论文(第一作者发表两篇,包括两篇EI检索论文),参与7项基金项目(包括一项国家自然基金和三项大创项目),曾获得18项科技竞赛奖励,并作为年度唯一的本科生获得仪器仪表特等奖学金和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同时也是天津大学第十六届学生科学奖得主。
作为队长,他带领的团队凭借项目《Visualizing density(密度可视化)》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齐宁学长今年已经以面试第一的成绩保送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QS世界排名第7)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机械学院刘卓团队的《骨折复位与康复融合的并联外固定系统》荣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国赛二等奖。团队研发了一种骨折复位与康复融合的并联外固定支架,开发了用于临床的复位诊疗软件,搭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诊疗云平台。旨在突破国外专利壁垒,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并联外固定器械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当时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也是为了接下来的创新创业做准备,所以要多考虑一些实际应用。
这个挑战杯,在全国各个高校认可度是很高的。就是说它已经远远高于数学建模,电子竞技这种比赛。团队的默契程度也很重要,负责理论研究,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都要配合好。原理上的问题也可以咨询实验室老师。
这个比赛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要不断接触新的知识,也有一些会涉及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要慢慢学会处理比赛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在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大家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工作。团队的领导者会合理的统筹安排大家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自己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天津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将被挑选、推荐至“挑战杯”省赛、国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