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专注外加热回转窑、三炭(炭、炭黑、活性炭)设备以及大型回转窑制作
语言选择:繁體中文   ENGLISH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杏彩体育:容百科技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细节:

  公司主要从事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材料、钠电材料及多元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用于锂/钠电池的制造,并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二轮车、储能设备及电子产品等领域,核心产品包括NCM811系列、NCA系列、NCMA系列、Ni90及以上超高镍系列的正极材料,纯用系列及掺混系列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系列的钠电正极材料和三元前驱体。作为国内首家实现NCM811系列产品量产并应用于国际主流终端车企的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公司高镍及超高镍系列产品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公司持续扩大高镍材料竞争优势的同时,围绕主业开拓创新,打造多款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应用于四轮车、两轮车、储能和消费领域;实现层状氧化物钠电正极材料与近百家下游客户送样验证,累计出货近百吨。目前,公司已在华东、华中、西南及韩国设立多处先进生产基地。正极材料技术路线呈现一定的多样性,未来将重点围绕两大路线向更高阶发展,具体包括以高镍、超高镍为主的高能量密度路线,以磷酸锰铁锂、钠电为主的高安全性兼低成本路线。公司通过高镍及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材料,实现动力、储能两大市场需求全面覆盖,为下游客户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高镍及超高镍三元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磷酸锰铁锂的纯用及掺混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中低端市场及储能市场,钠电产品将广泛应用于低速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家用储能及基站储能市场。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深耕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和生产制造,依靠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并购能力,成功掌握了多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国内外拥有392项注册专利(发明专利85项,实用新型专利307项),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公司积极围绕锂/钠电池材料前沿进行技术布局。主要核心技术覆盖锂/钠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资源回收以及固态电池相关材料,包括超高镍(Nimol%≥90)正极材料生产技术、NCMA四元正极材料生产技术、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生产技术、正极材料气氛烧结技术、高电压单晶材料生产技术、前驱体共沉淀技术、NiCoMn金属回收技术等。公司具有钠电层状氧化物和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经验及技术能力,正在持续改善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高电压镍锰、富锂锰、补锂剂的制备技术。公司致力于核心技术的培育发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下一代超高镍产品、多元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二代磷酸锰铁锂均已实现规模化稳定制备,小批量供应包括动力电池、半固态电池、3C等领域的国内外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在中央研究院及相关事业部内持续进行了集成产品开发理念的全面推广,研究院与公司各部门的工作协同得到极大的优化,组织架构更合理化。材料开发及量产导入得到显著提升,专利申请及受理量大幅增长。公司新增授权专利48项,授权内容包括三元、钠离子、磷酸盐正极材料等。公司主要产品正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动力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直接决定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及产品成本。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开拓和创新,公司形成了领先于业内的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优势、客户协同服务优势、工程装备开发及产线设计、国际化布局等多项综合竞争优势,具体如下:在自主创新方面,公司在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制造领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探索,形成及掌握了多项国际领先、工艺成熟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具有权属清晰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所开发的高镍、超高镍多晶和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配套用于国内外多家知名、领先动力电池厂商的前沿产品中。在持续扩大高镍三元材料竞争优势的同时,公司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材料。目前,公司已掌握磷酸锰铁锂和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生产等核心技术,已拥有相关多项权属清晰的专利。多款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已在动力、两轮、储能和消费等应用领域实现销售;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已与近百家下游客户完成送样验证,累计出货达近百吨。公司整合中日韩跨国研发团队与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积极开发新产品并推动现有产品品质提升。公司实行“前沿技术研究、在研产品开发、在产持续优化”的研发策略,除对量产产品进行不断优化升级之外,还开展了多项前沿新产品开发项目,公司在固态电池适用的改性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尖晶石镍锰酸锂等新材料开发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满足电池企业及经济社会对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正极材料需求。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锂电池生产厂商对供应商均实行严格的认证机制,通常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公司的高镍产品率先通过国内外多家主流锂电池厂商的认证程序,凭借多代单晶及高镍产品的首家量产、持续推出,在行业内形成了明显的先发优势、良好的市场口碑。同时,公司与国内外主流锂电池厂商建立长期服务、配套开发的合作关系,通过进入国际主流车企供应链,更加准确地把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趋势和商业需求,保证了公司业务方向的准确性。未来,公司在进一步深化与国内主要客户的全面战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与国际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签署长期供应协议,实现客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公司建立了工程事业部和设备公司,规划在工程技术创新、工程装备创新、工程管理整合等方面持续提升工程技术和装备领域壁垒。当前,公司高镍产线可兼容超高镍材料、钠电正极材料、镍锰二元材料等,为提升产线优势,公司深入进行装备技术的预研及储备,聚焦核心设备自主开发制造,开展“前驱体—正极”一体化新工艺设备及工程产线技术研究,推动新型装备产业化应用;推动新产线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导入,提升产线整体智能化水平;持续加强工程管理能力,提升产线稳定性与合格率,实现项目的快速扩建,降低产线、掌握绿色经济核心技术的产业布局优势公司在掌握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一体化核心技术的同时,在废旧锂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业务领域进行积极布局,形成了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完整闭环与竞争优势,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公司具有“NiCoMn金属回收技术”、“Li2CO3回收技术”等废旧材料回收再利用核心技术,通过无机酸溶解、除杂、共沉淀等方法回收可使用的镍、钴、锰、锂元素材料,综合回收率高,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投资的合营子公司TMR株式会社已实现了锂电池废料回收利用业务的成熟应用,是公司向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领域扩展的重要战略布局。此外,公司在三元材料前驱体的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多项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在避免环境影响的同时,实现了前驱体生产的生态循环经济。公司实现了多产品布局,不仅是在三元正极进行不同系列产品开发,在磷酸锰铁锂、钠电等正极材料均有布局,是行业内少数进行市场全覆盖的正极材料生产商。公司通过高镍三元、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三大正极材料,实现“高、中、低端”材料全覆盖,满足动力和储能两大市场全面需求。公司的高镍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高镍三元与锰铁锂的系列掺混产品和锰铁锂纯用产品将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低端市场和储能市场,钠电正极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储能市场。公司的多产品布局和多应用场景覆盖,为公司长期稳健经营和开辟第二成长曲线、独特的并购整合及产融结合优势公司由拥有二十余年锂电产业成功创业经验的中韩两支团队共同组建,已形成成熟的细分领域并购整合工具体系,拥有跨文化、跨地区的企业整合、延伸及完善产业链的能力。2021年12月,公司收购国内首家开发与量产陶瓷回转窑装备公司凤谷节能,提升工艺装备与正极工艺技术的匹配性,提升正极材料制造壁垒。2022年3月,公司与湖北省仙桃市平台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资锂电正极材料上游产业以及电池制造、应用和回收循环产业,实现协同化的产业布局。2022年7月,公司收购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公司斯科兰德,此次收购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结构,提升公司在正极材料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未来,在公司新一体化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将继续发挥产业并购整合及产融结合优势,公司不仅聚焦于三元正极和前驱体,还会向上游、横向和下游开展投资,实现全产业链的业务协同、创新协同和战略协同。公司是首家在海外建设高镍正极材料生产项目的中国正极企业,目前韩国基地已建成2万吨/年的高镍正极产能,具有全球化布局的领先优势。根据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计划投入约370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可以获取一定比例的补贴。韩国位列FTA国家名单中,公司在韩基地的产品销往美国,可享受该国新能源车补贴。韩国基地的建成及投产,有利于公司进行全球化布局和更好地服务海外客户。公司将以韩国基地为依托,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商务沟通等方面,更加贴近国际客户的需求。韩国工厂的产能释放将推动容百与日韩客户的战略互动,并辐射欧洲、美国及东南亚市场,服务于国际客户以及中国客户的海外工厂,真正做到拥抱客户、服务全球。公司积极应对外部市场变动,承接集团战略落地,多年来持续进行组织变革与创新,结合本行业业务发展特点,开展并萃取出系统化、工程化的组织变革理论、工具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当前已具备及时响应外界市场变化、持续提升组织效率的组织创新能力。同时,经过多年对本行业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与积累,公司已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大量招聘并培养优秀校招生,同时引进行业内优秀人才,形成行业人才高地,持续不断为公司未来发展供给高素质人才。2023年上半年,公司经营保持良好态势,收入和销量同比双增长,正极材料全系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0%,龙头地位进一步夯实。根据电池网数据显示,公司国内三元正极市占率跃升至18.3%,相较去年同期上升4.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磷酸锰铁锂和钠电产品出货加速,磷酸锰铁锂上半年出货近千吨,钠电正极材料上半年出货近百吨。第二季度,受原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公司盈利短暂承压,但6月以来经营情况迅速恢复,单月出货量环比增长30%以上。根据市场公开数据,今年下半年终端市场需求热度将持续提升,带动高镍正极销量进一步增长。公司将通过持续加强供应链管理、技改工艺升级等降本增效举措,保持单吨盈利在合理稳定区间。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快,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开数据显示,今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3.2%,再创新高。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的渗透率远低于中国,海外市场拥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竞争趋势愈发凸显,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以下简称“《IRA法案》”)计划投入约370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自美国《IRA法案》出台以来,韩国作为与美国签订FTA的国家和美国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的主要出口国,韩国电池及相关材料企业的发展预期迎来爆发式增长,头部企业市值达三千亿人民币。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机遇,公司基于海外布局的先发优势制定全球化经营战略方案。强化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公司在韩国已率先完成正极、前驱体和循环回收等一体化布局,已建成2万吨/年正极和0.6万吨/年前驱体产能,与北美主流客户及日韩知名电池企业合作,产品主要销往北美、日韩和欧洲等地,并在北美和欧洲积极开发主流客户、配套建设产能基地。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韩国扩大正极(含高镍三元和磷酸盐)和前驱体制造基地,已于近日收到韩国政府新万金开发厅批准公司在韩国新增建设前驱体年产能8万吨的通知。根据电池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为25万吨。在整体三元正极领域,公司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为18.3%,同比去年上升4.3个百分点,蝉联第一;细分到高镍三元市场,公司国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超过35%,连续多年保持榜首地位。今年以来,锂金属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锂盐在今年2月至4月价格跌幅约70%,在4月至6月价格涨幅约100%。受上述价格波动影响,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短暂承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94亿元,同比增长11.61%;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9亿元,同比下降48.46%。6月以来,公司经营情况迅速恢复,6月出货量环比增长30%以上。预计下半年高能量密度电池如麒麟电池、半固态电池等应用将加快,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需求有望大幅增长。公司将继续保持良好的产能利用率,实现规模效应的释放。报告期内,公司在国内的市占率持续提升,全球化竞争优势已逐步显现。作为首家在海外建设高镍正极材料生产项目的中国正极企业,公司在韩国已建成2万吨/年的高镍正极产能且通过多项生产所需认证,已实现量产出货。韩国政府新万金开发厅也于近准公司在韩国新增建设年产能8万吨前驱体基地,公司围绕韩国基地开展的正极(含高镍三元和磷酸盐)、前驱体和循环回收等一体化布局逐步成型,后续产能释放将快速响应、全面覆盖欧美日韩等增长空间巨大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公司拥有成熟的海外建设、工程设计等优势,将快速实现在韩国新建磷酸盐和三元产能,充分保障公司在欧洲和北美建设正极产能,快速抢占韩国、北美和欧洲等市场份额。作为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公司在提升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不断研发升级磷酸锰铁锂、钠电正极材料等技术,充分满足国内外下游电池及终端车企客户对高、中、低端产品的应用需求,在全球客户开发服务和新品研发响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海外客户的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年初至今,海外客户开发进程加快,出货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公司已与北美主流客户、日本主流电池厂、韩国LGES、SDI和SK on等国际知名客户展开深度合作。报告期内,公司三元新产品研发进展顺利。在产品开发方面,公司超高镍多晶产品实现百吨级出货,应用于长续航电池;9系单多晶产品实现百吨级出货,应用于4680电池体系,大规模起量在即;Ni90高镍产品已批量供货卫蓝新能源360Wh/kg半固态电池体系,正式应用在蔚来ET7等三款车型;中镍7系单晶高电压完成客户导入验证,实现小批量出货。在产品工艺方面,公司成功开发出产品的新制程工艺,实现单线产能提升和材料降本,提升了正极材料的成本竞争力。目前,应用该工艺的8系产品已大批量出货,测试9系产品的综合性能优异。在前沿新技术方面,富锂锰基材料通过客户认证,容量、循环等综合性能行业领先。2023年上半年,公司磷酸锰铁锂(LMFP)正极材料累计出货近千吨,进一步夯实市场地位,在四轮动力端实现百吨级出货。预计今年三季度将在动力端开展冬标测试,LMFP电池上车速度加快。此外,在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方面,公司在上半年推出新品M6P(高镍三元和LMFP的掺混材料),该材料的瓦时成本比中镍三元低15%以上,可以帮助客户在纯用和混用领域解决相关问题。LMFP正极新一代工艺,已被下游客户锁定,综合成本接近磷酸铁锂。在产能布局方面,公司按照下游客户产品开发进展和需求,同时考虑工艺的先进性等因素进行新产线建设。目前,公司正筹备新一期LMFP产能基地建设。公司钠电正极材料开发进展顺利,累计实现近百吨级出货。公司成功开发高电压、高压实层状氧化物钠电正极产品,帮助下游电池客户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能量密度,目前已在终端有示范应用。公司钠电正极进度符合预期,已完成部分客户审核。除层状氧化物钠电正极材料外,公司在普鲁士白及聚阴离子钠电正极材料领域同步持续进行开发,储备相应技术以应对市场需求。报告期内,公司收到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尤米科尔主动申请撤诉的《民事裁定书》,准许原告尤米科尔撤回对公司的起诉,标志着公司在与尤米科尔7.0号发明专利权的诉讼中取得胜利。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国内外拥有392项注册专利(发明专利85项,实用新型专利307项)。今年上半年,公司新增申请发明专利数78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13件。公司围绕产品持续布局了大量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为公司所有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公司十分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持续打造全面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专业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团队,为公司持续扩展全球市场提供必要的知识产权保障。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强化产线设计、装备开发等工程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壁垒,有利于加快公司产线审核认证和降低投资成本。在产线审核方面,韩国忠州一期正极基地已通过韩国经营认证院的多项认证体系,并完成欧美日韩客户多轮审核,审核进度加快。在产线设计方面,公司自主设计正极材料单线产能不断迭代升级。目前,韩国忠州二期正极基地千吨级产线已完成设计并开始启动建设。在工程装备技术方面,陶瓷回转窑落地湖北基地,超大型回转窑在同步设计制造。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等产线设计及装备持续开发,依托成熟的高镍正极模块化管理体系,开展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产线设计与设备选型,将有力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投资成本。公司在“新一体化”战略的指引下,秉承“做最强者,与最强者合作,相生相融”,不断深化与上游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以及产业投资的方式,向上游供应链延伸优化,与现有正极与前驱体产业形成协同,共享行业成长,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目前,公司已与中伟股份300919)、格林美002340)、力勤资源、青山实业、雅保、SQM、赣锋锂业002460)、中矿资源002738)等行业头部供应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开发上游关键金属资源,确保关键金属材料稳定供应的同时,协同建立原材料成本竞争优势。公司还将以参股投资或自建的方式,进入回收、金属冶炼领域,加快建设电池材料可持续绿色循环回收体系。为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公司成立商社对供应链开发、集中采购和加工贸易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加快推进商贸一体、工贸一体平台建设。未来,公司将继续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保证市占率的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产业链上将拥有更强线、“三体系”组织架构成功落地,组织变革初显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三体系的组织变革,形成以“市场体系—研发体系—交付体系”为铁三角流程化运作的三大体系,从“分”到“合”,充分保障公司内部高度协同运行,为实施“新一体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新一轮组织变革初见成效,公司业务决策前移,强化事业部经营定位,能够敏捷应对行业变化,并有效拉动公司的各项业务能力进行专业化建设。同时,公司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人才,与公司发展阶段、发展规模相匹配,保证人力资源合理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执行能力为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的关键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及制造工艺技术。动力型锂电池及正极材料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且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市场对产品性能、品质要求极其严格,持续保持高素质的技术团队、研发并制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对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公司十分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保证各项研发工作的有效组织和成功实施,但未来仍可能会面临行业竞争所带来的核心技术泄密、技术人员流失风险。公司已经对核心技术建立了相应的保密制度和工作岗位隔离制度,对专有技术资料信息严格监管,与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签订了技术保密协议。但如果出现技术人员流失,公司存在技术泄密的风险,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如果未来动力电池及正极材料的核心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而公司不能始终保持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水平并持续进步,将对公司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所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上游原材料为镍盐、钴盐、锂盐,由于相关原材料的价格较高,原材料成本占三元正极材料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公司重视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开发上已有系列投入,与多家供应商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产业基金模式向上游产业链进行适当参股,通过资本纽带、战略协议稳定供应链,降低供应成本。尽管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原材料采购管理体系、战略供应商合作关系,但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突发性事件仍有可能对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较大波动,从而对公司稳健经营产生影响。基于行业持续增长的预期及海内外下游客户的合作情况,公司合理规划和建设产能规模,产能建设进度符合预期。目前公司已建成正极产能20余万吨,新产线正在进行爬坡和转固。尽管产能建设项目已经过充分、科学缜密的论证,且公司已掌握实施项目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同时加强了人才储备与培训等工作,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可能存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项目施工管理不善、项目进度拖延、项目建成产能利用率不足等风险,继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公司加速扩张,跨国多基地运营涉及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管理链条逐步延长,公司总体管理难度逐步增加。报告期内,公司推动三体系变革落地,在优化现有事业部体制的基础上,深化市场、研发和交付三体系的组织变革,建立了专业导向的业务组织运行机制,强有力地实现管理团队改善。若未来公司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及时调整、完善,公司将面临因管理控制不当遭受损失的风险。尽管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但安全性、购买成本、充电时间、续航能力、配套充电设施等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未来,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变化、出现配套设施建设和推广未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增长、客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认可不及预期等因素,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可能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动力锂电池厂商对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技术路线,锂电池又可分为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技术路线。近年来,高镍三元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乘用车)动力电池领域得到国内外终端车企的积极应用,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方向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同时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和钠电正极材料。但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发生不利变化,三元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公司若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发与推出与市场需求匹配的材料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境外业务面对复杂经营环境,可能面临多种风险,从而对公司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带来不利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等导致生产或供应中断;当地宏观经济出现大幅波动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当地的劳工、税收、进出口、投资、外汇、环境等相关法规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当地政府外交政策出现不利变化等。尽管公司在韩国投资经营多年,拥有较为丰富的境外投资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同时也正在筹备北美办事处,规划未来在欧洲的布局,但国外的环境、经济状况、法律体系等与中国存在一定差异,仍不排除项目建设及后期运营过程中,面临当地相关政策变动等带来的潜在经营风险,若海外项目当地的投资、税收、进出口、土地管理、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生变化,海外建设项目将面临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建设完成的风险,进而影响建设项目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