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习惯住在地上的人而言,住在地下无疑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而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则有很多人都住在地下。而所谓的地下,其实是一种叫做地坑院的古民居。
根据资料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住上了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被认为是地坑院的雏形。而直到时期,德国人伯纳德·鲁道夫斯才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窑洞,并在书中刊载了拍摄于三门峡陕州地区的地坑院村落照片。
作为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是古代人穴居方式的遗留,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我国特有的四大民居建筑之一,被称为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等特点。冬天,窑内温度保持在10℃以上,夏天则保持在20℃左右,因此,人们称它为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但是,地坑院看起来很好,建造起来却不太容易。地坑院的建造受传统阴阳八卦的影响,因此,在修建窑院前,村民都会请阴阳先生来看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等,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按照易经八卦决定修建哪种样式的院落。
确定好样式之后,则按照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的步骤进行地坑院的建造。据村民介绍,挖凿一个占地1亩到1.3亩的地坑院,需要一家人连续干两三年才能完成。挖好窑洞之后,还需要做一系列防渗和排水措施,并对窑院进行装饰,花费时间精力巨大。
作为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的地坑院地区,陕州地坑院则受到极大关注。陕州地坑院,与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被称为民居史上的四大奇观。2007年,陕州区被中国民协协会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在陕州,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三个高台平原地带的地坑村保存较为完好,许多村民仍住在地坑院里,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200多年历史,住过6代人以上。而陕州区张汴塬北营村,则是豫西地区地坑院拥有存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但实际上,地坑院虽然冬暖夏凉,但也有通风光线较差、比较潮湿、汽车无法入内等缺点,因此,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人都搬出了地坑院,导致地坑院被荒废,有的已经坍塌,甚至变成垃圾场。与此同时,地坑院占地面积较大,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填埋地坑院,导致这一建筑遭到极大破坏。据介绍,在陕州境内,每年都有数百个这样的院落消失不见。
为了保护地坑院这一古民居建筑形式,三门峡陕州区决定在北营村打造陕州地坑院景区,从村民手中将地坑院置换出来,对地坑院进行重点保护和集中开发,将文化、民俗、特色旅游与休闲、娱乐、观光结合起来,走上文物古迹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特色之路,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游览参观。
2016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2016中国互联网+峰会上,陕州区地坑院景区荣获中国互联网+旅游最具成长力景区奖,也是全国唯一获得该奖项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