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初,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开幕。以16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和四大展区,融合图文、音视频、数字图、3D模型等形式,呈现杨浦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历程,留存百年工业印记。
自2020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三年来,杨浦滨江的工业遗迹愈发“鲜活”。记者探访了三位参与示范区成果展的布展者,透过他们的讲述,看示范区创建工作如何一路深挖历史根脉、创新科技赋能、动员全民参与,完成转型与蝶变。
在“工业根脉”展区,有一幅大型油煤气生产工艺流程图格外吸睛。橘色、、白色三色作为主色调,由电子光带代表煤气生产路线,从空气柜出发一路亮至管道口,代表煤气生产完毕引出。
这张图,54岁的郑峰看了无数遍。深入挖潜、还原复刻,在历史的汪洋中“捞针”的日常,从一张小小的流程图中就可见一斑。
郑峰是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管理事务中心(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的专管员,2012年开始接触文物保护工作,至今已有11年。杨树浦煤气厂,一直是他心里的“结”。“杨树浦煤气厂关得早,很多资料信息我们都不掌握,而一家煤气厂里可挖掘的故事又很多。”郑峰说,“我们杨浦干这行的,都想了解它。”
1934年,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杨树浦创立新厂投产,设有当时先进的连续直立式伍特型炭化生产工艺,建成时日产煤气11.3万立方米,占全市煤气消费量的80%。1999年,煤气厂停产歇业,职工们与之告别,当年煤气的生产历史也随之被盖上“面纱”,封存入柜。油煤气生产工艺流程,自然也“断了线”。
原版生产工艺流程的再度问世,缘起于2022年9月。当时杨浦滨江工业遗产档案抢救与数字化工作刚刚启动,郑峰就将第一个目标指向了杨树浦煤气厂。“大概两年前,一次煤气厂例行安全检查时,我听到保安师傅说当年煤气厂的退管会就在对面,我马上眼睛一亮,直接跑过去找领导、提想法,想要一些当年文物建筑相关的历史图纸和老物件。就是那时候,我和老煤气厂结了缘,后来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工作开展起来也不至于无处可寻。”
起初,郑峰所在单位与同济大学团队一行对抢救煤气厂的档案资料并不乐观,谁想杨树浦煤气厂的资料很丰富,“堪当一个小型博物馆”。当然,矛盾与困难也随之而来。
“我们当时发掘出一张煤气生产流程图,但细节标注不明确,管线分叉走向也模糊,我们只能到处找老员工去问。可当年的老技术工,都已经七八十岁了,找起来,难!”郑峰苦笑着说。
为了还原当年的记忆,也为了在成果展上向市民观众充分展示曾经的生产工艺,他们一行人努力挖掘资源,几经波折,终于联系上了一位曾经的技术工任志华,让其对流程图加以讲解。70多岁的任志华又辗转找到了以前的同事们,大家逐一盯着图梳理、比对,不知上了多少次门、打了多少通电话,才最终完成技术确认。
如今呈现在市民眼前的油煤气生产工艺流程图,将空气系统、蒸汽系统、加热油管、安全阀、自动阀等标写清晰,流气箱、焦油箱、燃烧室等环节和流向也一目了然,如“绣花”般细致。时常有市民观众驻足图前,观赏良久,与上世纪的老厂职工拥有片刻的“心灵相通”。
“每个文物单位在档案抢救过程中都很不容易,要克服重重困难,但想到时间已不等人,今后获得信息的条件会越来越少,我们就不能不扛起责任。”郑峰说。
漫步杨浦滨江岸边,从绿植装点、游人穿行的绿之丘,到近日新开的世界技能博物馆,无数老建筑完成修缮,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一道道风景线。杨浦滨江沿岸现有工业遗存数十栋,成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问题来了,该如何管理这批珍贵的文物?杨浦借助数字化技术,不断探索创新。“杨浦滨江文物建筑三维数字化保护平台”启动建设,展示导览片也即将在成果展中“上线”。
负责平台搭建的,是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谢永健博士。他牵头组建了一支包含文物保护、精细测绘、信息化等跨专业的数字化团队,精细分工、密切合作,反复和杨浦区文物局讨论,多次向文物保护专家咨询,希望将平台建起来、建得好。
该平台以杨浦滨江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模型为数字底座,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的综合三维精细测绘技术,构建了文物建筑的精细三维实景模型。同时,平台还融合了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借助BIM模型,可对文物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智能感知和风险预警,尤其在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复杂地下空间的开发上,便于进行风险的总控。
做三维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当下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如何让三维数字化技术为文物保护服务,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落在实处,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效率,让公众参与者从中获得良好体验,是一个重要课题。
谢永健博士从事房屋质量检测鉴定和文物建筑保护已近二十年。对于文物建筑,他总是又痴迷、又专注。数字化,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早年,他师从国内最先提出数字化的朱合华院士,在攻读博士期间就对数字化有所了解和涉猎。而今,文物建筑保护数字化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历史资料的收集、考证不足,怎么办?对于文物建筑整体、局部和细部,团队中各有不同的测绘方法和测绘精度,该怎么选?一个个困难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决心。
“文物建筑的保护,要关注他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要考虑到他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而三维数字化技术平台正是为文物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保护而服务。时代在进步,这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谢永健博士说。
经多方研究探讨,一个杨浦滨江文物建筑三维数字化保护平台快速建立完毕。它一方面管理着文物建筑历史图档和维护保养信息,实现了三维数字化测绘建档,一方面落实了对文物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的风险感知。此外,其借助精细原真的模型,融合了历史图档、影像资料和背后挖掘的历史故事,能够实现与公众的互动,让建筑真正“活”起来,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杨浦滨江以文物建筑为代表的工业遗产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是一条必经之路。当前,杨浦区还上线了文物数字管理平台,并推出“博览杨浦”小程序,用数字力量加大对工业遗产的日常监管和活化利用,提升整体保护利用效率。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更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主体。面对杨浦滨江那片“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社会基层的参与很重要。
“我们在平日的社会工作中,第一个要注意的就是去听老百姓的声音。”上海仁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汪路加,是上海市杨浦区滨江治理联合会秘书长。杨浦滨江治理联合会诞生于2020年,构建了从联合会到理事会再到专业委员会的运作模式,通过聚合杨浦滨江区域的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打破区划壁垒,围绕滨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产业运营、数字转型、社会服务五大专业领域,共同参与开展滨江治理工作。
工业遗产是杨浦滨江的瑰宝,如何调动优质资源,号召周边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自发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合理制定自治公约,是一种方法。
作为地域性、创新型社会团体,杨浦滨江治理联合会自2021年起,以联合会产业运营专委会作为牵头单位,全体会员单位共同参与,同时联动各委办局及高校资源,正式启动了一系列自治公约的起草工作。在此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核心、以增强权能理论为支撑,在自治公约的制定思想以及流程上进行了充分考虑,从人民群众的受益视角出发,推动了自治公约特色工作的开展。
历经一年多,联合会正式发布自治公约蓝皮书,围绕建设管理的焦点、堵点、难点,构建了“一批公约”特色体系,共形成公约总章及六份专项公约。工业遗产保护自治公约就是专项公约之一,旨在以由点及面、优秀案例推行等方式推进有关工作落实。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向来“活跃”。在汪路加看来,社会组织拥有丰富的民间资源,优势很明显,除了起草公约外,他们还能凭借独特视角,汇集多方力量、整合多元资源、搭建多样平台,为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开辟更多路径。
比如,杨浦滨江治理联合会以文化活动实现活化利用。聚焦滨江百年历史积淀,联动滨江人人市集——“红潮”党建公益服务市集,充分发挥会员单位核心作用,在网红打卡点“人人馆”“绿之丘”等开展系列互动市集,为活动体验者带来文化之美、科技之美、滨江之美的“三美”感受,以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有力激活滨江历史建筑的生机与活力。“红潮”品牌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为滨江吸引大量人流,激发滨江活力。
此外,联合会还携区域主体加强管理,同区滨江办保持密切沟通,主动发挥联合会平台的枢纽作用,就滨江老建筑管理方法建言献策,并作为创新治理的重要平台,推动实现人人共商、人人共管的创新模式,为管理落实落地发挥应有作用。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聚焦杨浦滨江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探索精细化自治管理模式,搭建共治共享的功能平台,激发会员单位创新治理活力,从而提升社会组织效能,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携手成员单位共同赓续滨江文脉、弘扬工业精神,推动杨浦滨江创新发展再出发。”汪路加说。
调动全民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杨浦全力以赴。当前,杨浦已聘请了15位文物领域领军人才组建示范区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与复旦文博系、同济超大城市精细治理研究院、上理工党委宣传部签约共建,开展了专家咨询论证77场,推进智力资源与创建工作深度融合。
面向青年师生,杨浦还在部分中学试点了“文物保护进课堂”项目,并成立了讲述杨浦滨江文物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的志愿队伍,营造敬畏历史、保护文物的浓厚氛围。
联系人:李经理
手机:18939509389
电话:0371-60183256
邮箱:hobbm@www.dtcheng.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