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用红砖弄个简易的密闭空间做窑炉,也无法做到热量不流失,能做到 500℃温度就不错了。又或者你知道用耐火材料做内壁来减少热损失,普通人不会设计窑炉,能做到 1000℃那都太困难。瓷器是要高温度的,至少 1200℃,正常烧制温度 1250℃~1350℃,低于这个温度就是陶器和炻质瓷。所以普通人自己搭个窑炉能做出个陶器就不错了,前提还要泥巴成分配方没问题。
做瓷器对泥巴配方成分是有很多限制要求的,普通泥巴不行。普通泥巴硅铝含量达不到,尤其是氧化铝含量,我们常见的基本都是红土或者田里肥沃的泥,这些土和泥全是熔剂型成分(比如铁、钙、镁、钛、钾、钠等)和挥发物有机物(动植物腐烂形成的)。这样的成分会造成材料耐火度很低,高温烧制时会坍塌变形,另外,这种普通泥巴成型也困难,看起来可塑形很好,但是自然烘干后会开裂,还没入窑就开裂。
相信很多人有疑问,古代人不就是在山上挖的土做泥巴么?那古代人又是如何挑选瓷土泥巴的呢?到底要怎么样的土才能用于烧制瓷器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瓷器用泥巴的要求和制作工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制瓷配方的发展,制瓷材料历史是经历过一元配方、二元配方、三元配方和多元配方发展的。
宋代及以前是采用瓷石这种单一土做成泥巴,而且也不是直接用的,经过粉碎、淘洗、过筛、制浆、过滤和揉炼等等工序才制成瓷器用泥的。这种质地优良的地表上风化的瓷石是天然配好的制瓷原料,灰白、灰青色的瓷石在经过粉碎、淘洗、制浆、过滤和揉炼等一系列工序后,得到泥巴成型后,在高温下可以单独烧成瓷器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元配方”(注意:一元不是指一种化学成分而是一种单一土)。现在来看,这个一元配方物相成分主要绢云母和高岭石晶相的粘土矿物,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和其他金属氧化物(钾钠镁钙铁等等),且氧化铝含量比较低,最高烧成温度为 1200℃,容易烧制变形。
发展到元代,出现二元配方,景德镇发现高岭土,也就是现在的景德镇的高岭村,采用高岭土配合瓷石按比例配置制备成瓷器用泥巴,这种配方可塑性和粘结性能可以通过两种矿物材料的配比改变而调整。而且混合调制的配方温度可达到 1300℃,瓷器烧制不易变形,瓷质白且细腻,从现在来看,这种混合调制的瓷泥氧化铝含量更高。
发展到 19 世纪后,出现三元以及多元配方。制瓷历史开始迈入工业规模化阶段,真正成熟起来。三元配方开始加了石英矿物材料,石英是很好的骨架材料,而且可以抵消干燥收缩和烧制过程中的体积收缩,进而稳定配方变形,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不再是以瓷石、土和石英等矿物去调整,而是根据所需成分去寻找含这些化学成分的矿物来调制瓷泥配方,也就不再是这三种矿物,而是其他各种矿物,包括化工料。
其次,了解制瓷配方发展后,再来聊聊瓷泥配方组成要求。瓷器原材料也在向精细化和标准化迈进,毕竟这也是资源消耗型,一座矿山消耗完,很难找到成分相近的矿物,必然会影响瓷器的质量,所以需要从化学配方组成方面去定标准,制备出稳定的瓷泥配方。瓷泥主要是对配方化学组成的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钛和氧化镁等等进行规定要求,比如对氧化铝要求,很直接影响瓷器强度和站立性,对着色氧化物(氧化铁、氧化钛等)要求,这些直接影响瓷器白度,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成分含量做要求,这些影响配方的熔融效果。具体举例,比如对长石矿物就有如下要求,控制钾钠的比例,要求 K2O: Na2O = 4:1~2:1,日用瓷 3~4,小而薄的制品钾钠比值要大一些;由于 CaO 、MgO 能明显降低 K-Na 长石二元系统熔融温度和高温粘度,对于精细白瓷 CaO1%,钙长石高温体积稳定性差,易变形,所以要严格控制 CaO 的含量; Fe2O30.5%可生产高档白瓷,一级长石矿物要求 Fe2O30.2%。整体而言,化学组成在生产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化学组成,可初步估计出配方的矿物组成、耐火度的高低、瓷泥的颜色及工艺性能等。
最后,瓷泥原材料配方要求已确定,那这些原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流程工艺制备成瓷泥的呢?主要经过球磨、除铁、压滤、陈腐和练泥等等工序得到成品瓷泥。其中,球磨是球磨成一定细度的,最终要通过 325 目标准筛筛余来确定颗粒细度。浆体过筛除铁好坏影响瓷白度。陈腐就是一个水分逐步得到均匀分配和有机质在细菌作用下到充分分解的过程,有利于坯料氧化等等。练泥也要经过粗练和精练,采用真空练泥机反复练泥主要是为了去除黏土中的空气和颗粒的棱角钝化破裂,使黏土致密,水分均匀,以利于成形需要。
经过以上简要的了解,相信您该了解到,采用普通泥巴架在火上烧制是无法烧成瓷器的,不仅仅是温度和泥巴问题,还有各种因素。
联系人:李经理
手机:18939509389
电话:0371-60183256
邮箱:hobbm@www.dtcheng.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